□马海霞
那年,我和小王分配进了同一家单位。工作后不久,我俩一起去参加一位朋友的婚宴。因为去晚了,熟人早已落座,我俩还有后来的客人被安排坐到了一个房间,12个人,只有我和小王互相认识,其余的人彼此都无交集。
【资料图】
这样的宴席多数人是不喜欢的。一群陌生人被迫坐在一起吃饭,聊不到一起,吃不到一块,少了很多搂席的乐趣。
对我这样的顶级吃货而言,这种饭局倒也不在意,因为大家彼此不认识,搂席便和吃自助餐差不多,不必按地位、年龄排座,也不必因为自己年龄最小,被“服务员”,给在座的各位斟茶倒酒。陌生人凑成的宴席,大家一律平等,想吃啥吃啥,吃饱了,一抹嘴巴子走人。
小王是社恐之人,平时寡言。我俩落座后,饭菜便端了上来,我低声对她说:“不必拘谨,敞开肚子吃就行,想吃哪个,就自己转桌子。”
我这边刚摆好餐具,小王突然站了起来,提着暖瓶给大家挨个烫餐具。等服务完一圈儿,伴随着感谢声、客气声,房间气氛活跃了起来。小王落座后,我刚拿起筷子,她又发言了,说在座的除了我俩认识外,其余的都不认识,希望大家介绍一下自己,说着特意请年龄最长的一位老先生先自我介绍。
小王这套操作我真是看不懂了,她又不是主人,没有招待客人的责任与义务。小王反客为主,让一桌子的陌生人自我介绍有何用?吃完饭大家一离席,一辈子也遇不到,过不了几日,连他们的相貌都不记得了。
我认为这是画蛇添足,属于无效社交。但成年人之间的面子还是要给,我只能配合她。一番介绍下来,大家对彼此身份有了进一步了解,话题也打开了,向教师朋友请教教育问题,向医生朋友咨询健康问题,听种菜的朋友普及蔬菜知识,和打工人一起共情,吐槽各自行业的辛苦。
一顿陌生人的聚餐,竟然在热聊中度过,临走时,还有点难忘今宵的感觉。
回去路上,小王跟我谈起了她上学时的一段经历。小王初中毕业考的是中专,16岁离开家到外地上学,宿舍七个女生,大家入学第一天便两两一对搭配好了,一起上课一起进餐厅吃饭,甚至连上厕所都一起,她因为性格内向、慢热,没有“抢”到伴儿。
去餐厅吃饭时,看着别人都成双成对结伴吃饭,就她一个人独坐在餐厅角落,再好的饭菜也掩盖不了自己的孤独感。“饭搭子友情”缺失,差点造成她抑郁,所以她很珍惜大家聚在一起的一饭之交,临时饭搭子也能让一顿普通的饭吃得更加美味、热闹。
“五一”假期,有个女孩分享了自己进淄赶“烤”的经历,她在一家烧烤店排队吃烧烤,晚上十点多还没排上,眼馋地看着别人吃烧烤、流口水时,一旁热情的大哥给了她几串烧烤,还直接拿个小马扎让她坐下吃,女孩犹豫了一下,便坐下了。她说自己不是“社牛”,是真馋了。
这则视频之所以冲上热搜,是因为大家被这种来自陌生人的“投喂”感动到了。
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陌生人之间真诚的“饭饭”之交,可以暖胃、暖心,也治愈了人生苦旅中疲惫又孤独的灵魂。